电话

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受邀参加成都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联盟2024年度工作暨包片指导总结会

时间:2024-11-18 点击次数:1172


 

11月18日,成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盟2024年度工作暨包片指导总结会在川农牛科创农庄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联盟理事长单位代表、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主持,旨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技转科科长晋超对年度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在过去的一年中,联盟在组织架构与会员发展、资源对接与项目推进、智库支撑与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联盟已拥有团体会员38家,个人会员25人,入会总人数突破150人。通过举办资源对接会等活动,成功吸引了100余家企业、300余名参会者,发布了100余条乡村机会清单,助力2个项目签约,并有5个项目在后续对接中取得进展。联盟的智库支撑与咨询服务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专家团队为100个重点村和先行村提供了200余次咨询指导服务,形成了100个咨询指导方案,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建议。

 

联盟副秘书长肖川江详细介绍了“百村行”活动计划。五大包片专家服务团分别介绍了各自负责区域的“百村行”活动情况,包括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区、新津区等,展示了联盟在推动乡村建设方面的积极进展。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处处长王占桥对联盟一年来的工作实绩表示认可,并指出联盟在推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联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携手各方力量,共同书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团队负责人、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综合服务团三团成员、四川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钟丽霞表示,在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盟的指导下,对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区、新津区进行了全面的乡村振兴服务工作。以崇州为例,团队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乡村振兴工作服务团,实施了“1+15+1”服务组织架构,并通过“点单+问诊”式服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团队还推动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指导乡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并通过集群成链的思维打造特色产业和主题旅游,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同时,团队积极统筹资源,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盘活乡村资源资产,争取资金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团队在四个区域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服务经营主体,推动项目发展,展现出服务团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团队骨干成员、成都市社会组织乡村振兴联盟秘书长张勇提到,在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包片指导工作中,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基层治理、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各村量身定制了建设指导建议。张勇提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鼓励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竞争力,邀请专家人才“下乡”,汇聚各方资源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盘活乡村资源资产,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团队骨干成员、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廖继刚提到聚焦产业发展、村庄建设、配套提升和村庄运营等关键领域,团队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踏勘,全面掌握了各村庄的发展现状和需求。面对各区域在农业产业基础、二三产融合、环境风貌品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挑战,廖继刚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完善产业体系、强化资源联动、加大宣传推广等,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团队骨干成员冉攀追提到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在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蒲江县,服务团针对仙阁村和西河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建议,包括树立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消费场景等,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西河村,专家们指出利用老村委会的地理优势,发展鱼菜共生项目,并考虑智慧鱼苗养殖的可能性。在邛崃市,火井镇银台山村被建议充分利用集体经济和闲置资产,挖掘和储备资源以发展特色产业。临邛街道西江村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通过联动周边村庄,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概念。这些策略和建议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负责人、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成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盟副秘书长肖川江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旨在推动乡村规划的引领作用,调动农户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强化一村一品的IP主题定位。他强调了统一打造乡村功能和宣传形象的重要性,以及乡村人才培训和孵化的必要性。执行院长肖川江还提出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以及加强政策对接与资源衔接,重视品牌创建和新媒体推广,发挥乡村生态、文化及艺术价值,同时明确了村集体经济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团队的建议和实施措施将有助于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宜业性,以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青白江、新都区、金堂县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在典型案例分享环节,来自温江区高山村的颜泽菊书记、青白江区十八湾村的万孝成书记、绵阳铁炉村的首席指导员陈莉以及彭州海窝子社区操盘手邓淙源,分别分享了各自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经验与启示。

高山村位于成都农高区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现代科技农业发展优势。颜泽菊书记介绍了高山村如何通过科创引智赋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山村通过聚智引才,构建了乡村人才智库,引进了乡创客、主理人等人才群体;同时,高山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经营乡村和科创赋能,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增收。此外,高山村还获得了成都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展现出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显著成效。颜泽菊书记的分享,不仅展示了高山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与复制的经验。

十八湾村位于古蜀文明的发源地,紧邻城厢天府文化古城和成都国际铁路港自贸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十八湾村通过党建引领共治共享,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村内党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优化提升阵地功能,打造了“1+3+5+21”党群服务阵地矩阵,并通过评选“红旗榜”激励党员。十八湾村还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行多元共治和以评促治,实现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实现共同富裕,并引进多家大型企业,成立合作社,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十八湾村的成就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60余项荣誉,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典范。

陈莉详细介绍了绵阳游仙魏城镇铁炉村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经济状况等,并指出找准乡村定位的重要性——铁炉村通过挖掘和发扬独特的文化印记,结合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的村庄主题定位。铁炉村的“12345”整体构想,即共创一个愿景、健全两大消费链、明确三个目标、筑实四大支撑、擦亮五个标签,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通过架构三师协作、落地五乡并举等措施,铁炉村在乡宿、乡厨、乡学、乡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引入国有平台和外来新村民投资,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陈莉还分享了铁炉村实践中的启示与反思,以及探索仙海新模式和盘活闲置农房的新路径,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邓淙源详细介绍了海窝子镇村一体化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以“古镇+村庄”的为系统思维,“策划+操盘+运营”的为整体观念,团队进行了“113+3”驻场操盘和“陪伴式孵化”服务,广泛动员了“在地力量+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实施、运营和管理。通过建立“镇村一体、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机制,坚持示范带动,推动片区资源的整合,实现产业、景观、业态、治理、文化场景的多元叠加和梯次呈现。项目的核心业务涵盖研究性策划、乡创操盘手培训、新社区营造和陪伴式乡村运营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公益与乡创的结合,培养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和实用性人才,为乡村赋能。此外,海窝子社区还通过城乡互动、风貌提升、联合乡居等措施,推动社区的全面发展,社区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自由发言环节,参会嘉宾们集中讨论了乡村规划、城乡融合、“林间乐”实践等内容。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应全面考虑生态、文化和基础设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途径包括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同时强调了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的重要性。

本次总结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成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联盟的丰硕成果,也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动了成都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未来,联盟将继续秉承“政府引导、高校支撑、科创赋能、联动发展”的准则,以“聚资源、搭平台、立项目、树标杆、创品牌”为思路,深化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为成都都市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 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联合指导的2024年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CEO浙江专题培训顺利举办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

下一篇: 我院在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召开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议发言